水力风力听起来简单,实际上是级工程。你以为搞点风车、水轮就能“代替人力”?
现实告诉你:风力、水力的利用门槛比你想象的高太多了。
这些都是穿越文中常见桥段:
主角手绘图纸,造出“水力锯木机”;
修个风车磨坊,“百人粮食一人磨”;
用水轮驱动电机,点亮古代夜空;
但这背后需要的不是“脑洞”,而是一整套硬件生态:
工程测绘、地形评估;
机械制造与动态传动结构;
材料科学支持与金属加工;
持续维护与组织配合能力。
古代能真正系统化利用水力、风力的,只有极少数国家,而且是在极长时间积累后。
你作为穿越者,想凭空搞起?
——光工具链就卡死你。
水车不只是轮子插进水里——得讲“水文工程”。
造个水轮?你得先找水源。水从哪来?水流度、流量够不够?地形适合装置吗?
真正可用的水动力必须满足以下条件:
有稳定水源(非季节性溪流);
流合适(不能太快、太慢);
水位落差足够(无落差则难驱动);
河道要有空间建造引水渠或拦水坝。
你以为随便一个小溪边都能搞水车?
很多地方一年有六个月干涸,三个月泛洪,根本不稳定。
古代中国南方水车多,是因为雨量充沛、地势落差大、人工渠系统达。
穿越者要在陌生地形中搞水动力,没有水利专家,没有土木支持,你拿什么保证水头压力够?
别说造车,你可能连轮子下水都搞不动。
风车更挑环境,比水车还难伺候。
风车为什么在欧洲常见?因为:
地势平坦、风力稳定、风适中;
农田广袤适合大风区域;
有面粉、排水等行业需求。
而中国历史上风车极少,主要因为:
风力分布不稳定(如华北冬强夏弱);
地形破碎、风障多(山多林密);
传动难度高(风转动为不稳定力);
木材难以承受风车长时间负载与振动。
造个风车?你要:
精准定位风向角度与风;
制作数米长风叶,每片需称重配平;
用轴承结构做承托;
加装转向系统自动朝风而立;
解决“刹车”与“能量失控”问题。
你有这些设备和材料?你一个人能调试吗?
不懂风力结构,就别指望搞出荷兰式风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