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久久新书>历史剧不是历史 > 第2章 炼钢锻兵不可能(第1页)

第2章 炼钢锻兵不可能(第1页)

冷兵器≠冷兵器时代人人有钢刀。

一提到冷兵器时代,很多人下意识以为“只要是刀剑,就都是钢的”,甚至觉得古代铁匠能随便“千锤百炼”,主角随手就能“打造出削铁如泥的宝剑”。现实呢?

错得离谱。

冷兵器的“冷”指的是非火器,不是材料的“冷加工”;

古代多数兵器的原材料其实是熟铁、生铁,真正的高碳钢极为稀有;

铁器普及不等于钢器普及,很多士兵用的只是粗制滥造的铁戟、铁刀、甚至镀铁木棒。

你想随便打造出一支全副钢甲的部队,不是手艺问题,是时代不允许。

什么是钢?

现代人觉得“铁能炼成钢”是常识,古人不这么看。

钢是铁和碳的复合材料,需要精准控制碳含量;

古代没有化学分析技术,靠的全是经验和感觉;

炼钢不是“把铁烧热了”,而是对温度、通风、材料比例的极高掌控;

一不小心碳多了变铸铁,太少了变生铁,要“恰好合适”才是好钢。

这就导致:

古代真正能称为“钢”的兵器,多是“偶得之”,比如汉代的“百炼钢”,可能只是“多次锻打的熟铁+偶尔成功渗碳”的产物。

汉唐以前钢器稀缺,真正普及是宋以后。

我们按时间线捋一遍“炼钢展”:

战国—秦汉:主要还是熟铁兵器;虽有“钢”,但靠渗碳法,效率极低;

两晋南北朝:钢器更少,尤其在北方经济混乱的时期,军队甚至用青铜兵器顶替铁;

唐代:开始有了“灌钢法”“百炼钢”等概念,但仍以单件精品为主,普及困难;

宋代:经济达,出现更系统的“灌钢”“炒钢”技术,但仍然成本极高;

明清时期:才出现了大量制钢作坊,但钢品质不稳定,制式军刀依旧多为铁制。

所以别以为穿越到秦汉就能拉起一支“全钢兵团”——对不起,你甚至很难搞到一百把高质量钢刀。

兵器≠宝剑,大多数士兵拿的是“劣质兵器”。

小说主角动不动就打造“削铁如泥”的剑、枪、斧,带兵横扫战场。可惜现实告诉你:

兵器制造是看“可量产”,不是看“是否锋利”。

古代战场上:

基础兵士武器为木杆+铁头的戟、矛、镗;

刀多为铁制镀层,根本不耐砍;

“剑”是贵族和高级将领配备的,普通士兵很少持剑;

“一砍不断,一磕就卷”是常态;

真正的“好兵器”往往流通于私营匠人和贵族之间,军队批量化很难做出来。

你若拿现代标准来要求古代兵器,那你就会现:

不是古人笨,而是时代技术根本不支持你搞什么“炼钢大军”。

打造一把好兵器的流程,远比你想得复杂。

你以为炼钢是“烧一烧,砸一砸,磨一磨”?这只是小说简化。真实流程如下:

采矿与冶炼:先提炼出含铁的矿石(赤铁矿、褐铁矿),需数百斤矿石炼出几十斤铁;

渗碳或灌钢:通过反复锻打或加炭处理形成“半成品钢”,温度控制需极精准;

锻造刀身:必须几十上百次锤炼,去杂质;

回火与淬火:用水或油快冷却,不能过冷,不然会脆裂;

打磨与装饰:还要上漆、缠皮、装饰刀鞘与护手,才能算“兵器”;

检测与调校:专业刀匠要测试刀身强度、硬度、耐砍性,失败率高达三成以上。

做一把合格兵器往往耗时数天,甚至需要全村人供火一周才能完成。

大规模兵器生产?梦里再说吧。

现代冶金是科学,古代是玄学。

铁匠世家往往要“传承”,师徒之间严禁外传;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