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动系统才是真正的技术门槛。
水轮风轮能转,不代表能做事。
关键是:怎么把转动变成你想要的“线性推力”或“旋转加工”?
这就涉及“传动结构”:
齿轮组装;
皮带轮联动;
曲柄转化;
涡轮涡杆控制;
离合装置切换。
你得有以下基础设施:
精度高的金属木质齿轮(做不准就卡顿);
耐磨轴承轴座(古代几乎没有);
固定平台与框架力学计算(否则一转就崩);
防震减震技术(不然机体寿命很短);
随便造个“水锯”?
现实是,齿轮角度不准,传动时会卡死、裂齿、打断、偏转。
你造出一个能“连续运转小时不坏”的传动系统,才算入门。
古代最大的制约是材料。
你要搞水力风力,就得用到大量的以下材料:
硬质木材(榉木、桑木等,坚固耐潮);
耐磨金属(铜、铁)做齿轮和轴;
高质量绳索或皮带;
润滑剂(油脂、动物油)维持转动顺滑。
问题是:
铁器生产能力低,打制一个轴齿要几天;
木材怕潮怕虫,不稳定易断裂;
缺乏精密切割工具,齿轮做不准;
没有滚珠轴承系统,转动极易卡死。
你画的图纸再漂亮,材料不给力,一切等于o。
穿越者常说“我会画图纸”,但问题是:
你用现代比例尺、三视图、剖面图、爆炸图;
工匠识不识字?见过标准图纸吗?
工坊能造出图纸上那种曲面齿轮组、金属联轴器?
在没有现代制图规范、没有机床与锯床、没有精密量具的情况下,图纸就是废纸。
而且古代工匠多是“经验型”:
看图不如看实物;
照样画葫芦可以,抽象理解不行;
没有“误差补偿”观念,做不出你想要的精度;
你能手把手带着做一两件,但你做不出产能。
而且一个风车水轮往往需要十几个子组件协同工作,没配合、没组织,根本造不出来。
假设你真造出了一个能用的风车磨坊或水力锯木机。
问题来了:
谁来维护?
哪种部位多长时间必须更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