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后重建比打仗还难,天天开战就等于天天废墟。
你主角今天夺下a城,明天又要攻b城,好像图个大地图。
可打下来的地方,不是直接能用的。
要经历:
驻军接收;
地丈量;
税籍重编;
官员重新任命;
通道修复;
粮仓重建;
民众安置;
盗匪清剿;
伤员收容;
城池修缮;
这每一项都是花钱、花人、花时间的大项目。
你天天开战,天天毁地方,根本来不及消化战果。
最后一看,大地图上处处插着小旗子,实地却全是废墟,百姓逃光,田地荒芜,你兵一撤就反乱。
大多数战争并不是在都打,而是靠地方调兵供兵。
但地方财政有它自己的负担:
常年田赋;
官员薪俸;
公共设施维修;
守城防御开销;
灾荒赈济准备金;
教育、宗教等基础开销;
你主角说一句“开战!”,地方就得:
提粮;
拉兵;
派官;
准备武器;
修兵营;
修道路;
而打了一次仗之后,地方财政很可能连修堤的钱都没有了,官员向朝廷哭穷,民间赋税上调,民怨四起。
战争就是烧钱,天天烧,地方财政就得天天哀嚎。
战争带来的民怨,才是真正的“政治地雷”。
小说里主角总是高喊“我为百姓打仗!”
但古代百姓最怕的不是战乱胜负,而是“战火路过”。
你想想:
开战前强征军粮军役;
战时兵匪混杂,掳掠横行;
战后百姓被充军、迁徙、重赋;
土地被毁,牛马死绝;
家人战死,田地撂荒;
官员借战事名义横征暴敛;
百姓只要听说某地“出征”或“敌军来”,第一反应不是上战场,是逃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