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过程虽然是纯数学推导,但2015年LIGO观测到的引力波事件GW150914却证明了这个推导的正确性。
同时很令人感慨的是。
贝肯斯坦极限这种后世你可以在《走进本土驴》这类网络小说里看到的概念,在眼下这个时代却属于彻头彻尾的奥秘极知识。
即便是杨振宁这样的大佬,此前都闻所未闻。
第717章抢了霍金饭碗(下)
“……”
在听到徐云所说的两个黑洞合并的想法后。
话筒内再也没有传来杨振宁的回答,取而代之的则是沙沙沙的笔算声。
从小球投入黑洞,换成两个黑洞合并。
二者在【行为】层面是类似的,也就是都是两个东西靠近合为一体,但彼此间的重要性却截然不同。
前者算是异性,勉强还算常见,后者就特么的相当于男酮了。
而小球丢入黑洞如果因为半径的原因存在熵增,那么理论上黑洞合并也应该同样如此。
也就是……
无论是黑洞的表面积还是黑洞熵,都会因此不可逆的增加。
“……”
这一次。
杨振宁的计算时间足足持续了二十分钟,期间由于屋内没有交流声传来,屋外的陆光达都忍不住推开门悄悄看了看情况。
二十分钟后。
徐云手中的话筒对面,悄然响起了一声复杂的叹息:
“果然如此,在旋并状态下,黑洞的视界面积会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加。”
“小徐,你的看法……是对的。”
杨振宁的语气并不消沉,但却极其感慨。
虽然物理学界还没有见到过黑洞与黑洞合并的现象,甚至连普通黑洞都没观测到。
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可以想象到的是,黑洞与黑洞的合并必然不是一个瞬时行为——这是相对观察者来说的。
如果两个黑洞之间还对着角度,它们还会先旋转再对准,这个时间跨度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更久。
因此就像小球与黑洞合并一样。
两个黑洞合并的时候,一定会有【半径】这个概念存在。
这里的半径不是经典物理的半径,而是某种厚度——通俗来说就是质量。
以上这个逻辑推进在后世的眼光看起来简单的好像有点莫名其妙,但还是那句话,时代和时代的认知是不一样的。
就像亚里士多德当年提出的“越重的东西下落越快”这个所谓真理,直到16世纪才被物理学界给用大小球实验否定。
大小球实验如此,黑洞与球同样如此。
顺带一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