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宗、敬宗、文宗、武宗,几代皇帝都被宦官架空,连诏书都要宦官传达,诏令都成了摆设。
穿越文写唐朝皇帝搞削藩、灭宦,轻轻松松,其实实际操作就跟走钢丝一样,一失足就粉身碎骨。
宋朝:文臣集体“架空”皇帝
宋代是文官政治的巅峰,也是皇帝被“体制架空”的典型时代。
宋仁宗被包拯、欧阳修、范仲淹等大臣联手掣肘,连后宫人事都要被奏劾。
宋哲宗想亲政,被高太后、司马光联手架空。
宋徽宗想改革军政,被蔡京等权臣耍得团团转,最后自己成了亡国之君。
宋代的“制度化架空”,让皇帝连想个脾气都要掂量掂量文官集团的反应。
明清:外戚、宦官、内阁、满洲王公轮番架空
明初皇权最强,但从仁宗、宣宗起,皇帝逐渐被内阁文臣左右。到明武宗、明熹宗,宦官专权成了常态。
明熹宗:魏忠贤权倾天下,皇帝成了橡皮图章。
清初:顺治少年即位,朝政在摄政多尔衮手中。康熙少年时,也差点被鳌拜架空。
乾隆后期:和珅玩弄朝政,乾隆自己都成了老糊涂。
很多喜欢写皇帝随口一说就废相立相、改税制、改律法,下面的人马上执行。可实际上,官僚集团本身就是制衡皇权的重要力量。这不是某个皇帝厉害不厉害的问题,而是中国古代治理的基本模式。
比如明代,内阁大学士表面是“辅政”,其实经常形成集体意见,对皇帝的决策进行引导或阻碍。嘉靖皇帝想修道求仙,整天不上朝,可内阁依然照样运转朝政。神宗万历更是几十年不上朝,内阁、司礼监和六部官员照样把国家维持下来了。中常写皇帝指点江山、一个人改变大局,可实际上,皇帝的意志必须通过层层官僚机器才能传达下去,而每一层都会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。
皇帝被架空的几大原因
少年即位,政事由权臣或外戚代行
少年皇帝容易被架空,是历史通病。朝臣会以“辅政”“托孤”为名,实则独揽大权。
制度复杂,皇帝被体制绑死
像宋代的宰执议政、会审公事,皇帝连人事调动都被程序掣肘。
皇帝懒政或无能,权臣趁虚而入
明武宗沉迷玩乐,清咸丰窝在热河,朝政自然被别人掌控。
依赖宦官平衡文臣,反被宦官反噬
本想借宦官制文臣,结果宦官自成体系,架空皇帝。
地方强藩拥兵自重,中央号令失灵
唐后期、明末都是这路数,皇帝说话没人听。
“皇帝一言九鼎”只是穿越文的理想化幻象,历史的真相是:皇帝被架空、被制衡、被利用、被提防,是家常便饭。真正的大帝,不是靠一张嘴,而是靠权谋智慧、用人之术、政治平衡,才能稳坐江山。
皇帝被架空,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反复上演的剧目。权力再大的皇帝,如果缺乏掌控局势的能力和策略,很容易成为权臣、外戚、宦官、门阀的工具人。
穿越文要想写得既爽又真实,不妨多参考历史上的这些故事。皇帝不是靠一张嘴治天下,而是靠权谋、平衡、智慧和耐心,才能在大臣重重包围中,找回自己的权力。
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:dududu历史不是爽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