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久久新书>工农兵大学生学历 认可吗 > 第1章(第2页)

第1章(第2页)

卫生所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护理人员,也就是干一些与医疗技术不太密切的勤杂工作。

忆江南把这作为一种考验,立即非常爽快地表态:“只要是工作需要,无论干什么都没有问题,坚决服从分配,干好每一件事情!”

第二章为工人阶级服务

忆江南立即拿出了实际行动,每天提前上班,先洒水扫地再擦桌子,整理好各个诊室办公桌上的书籍报纸;搞好了卫生、再洗医疗器械,做绷带纱布和敷料棉签,打包后用高压锅消毒、备用。几年前,忆江南刚进工厂那会,在卫生所接受过“赤脚医生”基础培训;学会了打预防针,战前急救包扎,骨折的紧急临时固定、知道了酒精红汞碘伏紫药水松节油的用法。

虽然已经好几年没做了,年轻人学习能力强上手非常快,一周下来就已经很像那么一回事了,谁也看不出来是个新手。

下班前,再主动收拾各个诊室的东西,把卫生所的卫生打扫干净;给晚上值班的医生准备好有关医疗器械、敷料纱布、小手术包。

这个卫生所很小、总共就那么、间房间,不一会就打扫好了;这些工作与部队的军事训练相比较,简直就是毛毛雨、太轻松了;无需日晒雨淋,只要手脚麻利。

关键是工作态度,要热情要谦虚要勤快、要不耻下问;别的医生给人看病时,只要有眼力有耳朵有嘴巴有记性就可以学习到有用的东西。

忆江南惊奇的是,有一家三口都在卫生所一起上班的。靠近o岁的老柳医生原来是一个国民党的军医,外科的技术还不错、很得工人们的信任;他的妻子路医生,娇小玲珑肤白貌美,是干内儿科的;女儿小柳是做护士的。

卫生所的同事们经常会开玩笑:“共军的刘军医与国军的柳军医一起共事,为工人阶级服务、就是国共合作的典范”。

在工厂里,一家三代数口成员比如爷爷孙子、夫妻两人、或兄弟姐妹都在一个厂子里面上班的、并不少见;工人家庭讲究的是,一种职业、技能或手艺的传承。

有空的时间,大家在一起做棉签做敷料,一边就聊天。

卫生所的冯治明医生,也是部队士兵退伍回来的,他在连队是当卫生员的。他听说忆江南工龄加军龄不满年、只差个半月时间,真心为她感到遗憾:“你完全可以在部队多呆一段时间,凑满了年再回来,就可以拿到每月元的工资了”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忆江南笑道:“在部队施工得了腰肌劳损,有人出点子、叫我去住院几个月的;老爷子思想很革命化,写信要我服从组织决定,临走时,部队给了医疗补贴oo元,已经是很照顾了”。

冯治明说;“领这种补贴,是要进档案的、很些人担心回来以后怕影响工作安排,都不敢要的”。

忆江南回答:“连长说,入伍前有工作单位的就不用担心,还非要给我”。

再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,两派群众组织搞武斗开枪打人,陕北红军唐胜利厂长的儿子被一颗子弹打了三个窟窿,子弹还留在肩胛处身体内。当时找不到其他医生,厂长夫人康秀兰不顾一切,硬是揪住柳老医生不放,也不顾他死劲求饶:“你去找别人吧,我是国民党的军医,你们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,万一弄不好出了事情,我就成了阶级报复”。

康阿姨那也是走南闯北的老兵了,看着昏迷不醒的儿子,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下命令:“你马上给我把子弹取出来,否则我现在就饶不了你、你这个老反革命分子”。

就这样,被揪着衣领的“老反革命分子”、硬是被迫救了共产党高级干部儿子的一条性命。

闲聊当中,路医生还告诉忆江南:咱们工厂还有国民党副总统的妻甥、他是o年代清华大学最热门的电机系专业毕业生,就在技术科工作;那还是筹备中央机械厂阶段,分配到我们工厂里来的上海人,少年才俊、肚子里面是有真货的。

忆江南是见过那位名叫易立刚的“资产阶级孝子贤孙”的。

……

只是他快o岁了,还不结婚,比别人更显沉默。

忆江南感叹,咱们这个工厂还真是海纳百川藏龙卧虎啊。

卫生所的同事们,对这个开朗活泼的忆江南很是热情,一点都不保守很是乐意指点一二;很快,忆江南就熟悉了新工作,与卫生所的全体工作人员打成一片。

内科邓文昌医生,是一位o多岁的男医生,戴了一副深度近视眼镜,消瘦的身材高高的个子,经常会到工厂的家属区出诊、为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上门服务;每到要出诊的时候,就会带上忆江南一块去。

邓医生是那种中西医结合型的实用人才。他每次都是先给病人搭脉,再用挂在脖子上的听诊器听诊,教忆江南给病人量血压数心跳呼吸次数,怎么样使用听诊器……回来的路上再教她要注意哪些事项。“你在面对病人的时候,要注意侧开脸部,不要正面对着病人的口鼻呼吸,否则不就是面对面的直接气息对流吗?你要学会怎么样保护自己、预防交叉感染”。

忆江南回想起刚才自己的操作,真是“不说不知道,一说吓一跳”。那样的近距离,自己傻乎乎地直面病人,口鼻相对直接交流呼吸了好几分钟,又没有戴口罩,不由地感到了毛骨悚然。幸亏那个病人是一个老年慢性疾病,如果是一个呼吸道疾病,就要自讨苦吃了。

工厂车间是三班倒的工作,卫生所就必须也是三班倒,为一线生产提供卫生医疗安全保障。

卫生所的厂医必须背着急救箱定时去生产车间巡视,碰上有人头痛脑热咳嗽拉肚子马上可以当面服药、有时工人在车间里碰伤擦伤烫伤破皮出血起水泡、随时就可以用红汞或者龙胆紫消毒上药。

一天傍晚,接到洪山公社卫生院的电话,本厂一名姓钟的工人,因为胃大出血,需要抢救。时间就是生命,

厂部办公室立即派出一辆嘎斯吉普车,在卫生所门口待命。

工厂办公室指派邓文昌医生带着忆江南随车出诊;背上了药品急诊箱,再把输液的吊瓶、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、代血浆、针筒装进一个急救箱里、紧跟邓医生钻进吉普车就出了。

这种车子最高时可以达到一个小时o公里,可以乘坐、个人、上山下乡运送病人很是适用。

在乡间泥泞道路上吉普车风驰电掣、人颠得东倒西歪七荤八素;自接到求救电话、o多里山路,o多分钟就赶到了公社卫生院。

同时到达的还有市医院内科的周医师,他们那一辆救护车上还带了一个化验员、名献血员;出诊的人员会合以后商量抢救治疗的方案,最重要的急救措施就是输血。

公社卫生院没有体外抗凝的化验试剂,市医院的化验员居然也没有带抗凝剂,血交叉无法做、血型无法确定;病人脸色苍白、血压只有oo毫米汞柱、低血压休克状态,不宜转诊;不输血,病情无法缓解,怎么办?

市医院的化验员和小黎司机开车回去取抗凝剂,司机把抗凝剂送回公社卫生院,不料卫生院这边的化验员虽然赶过来了,居然不知道这种新型的抗凝剂怎么操作使用,还是无法做血型交叉配型。时间就在这种徒劳的往返中飞快地流逝。

邓医生主张:特殊情况下,o型血是万能血型,理论上是可以用的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周医师是医学院科班毕业的、又是在市级医院工作,他认为“不确定血型,不能承担输血引的意外情况”。

时间一分一秒飞快过去,代血浆输进人体,血压还是升不上来……

最后,还是邓医生拍板:“他是我们厂的工人,救人要紧,就输o型血,先抽oo,挂上去”!……于是,那个胖乎乎的职业献血员马上撸起了衣袖、伸出了她的粗胳膊……

幸运的是,没有出现任何输血的不良反应,这个病人得救了。

这次出诊,对忆江南触动很大。

农村缺医少药情况严重,医疗技术水平低,对于一些危急症病人束手无策;特殊情况下,病情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人,但是又面对风险,应该怎么样进行选择?

厂矿卫生所的医务人员,尽管没有高学历、技术水平也不高,但是他们与工人和家属之间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,往往就能赢得病人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。

厂矿的医生对自己单位的职工比较有感情,就敢为“生命高于一切”进行努力,敢承担责任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