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久久新书>大宋广告商笔趣阁 > 第173章 京中气象(第2页)

第173章 京中气象(第2页)

赵宗楠突然笑了一下,抬眼对罗月止道:“西夏怕是又要来议和了。”

罗月止咦了一声:“昨日刚去了趟富府,我怎么没听说西夏要有使臣过来?”

赵宗楠:“快了,最迟便在下个月。”

罗月止好奇问道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

赵宗楠便将手边的信纸递给他看,解释道:“此为近日西夏境内盛行的歌谣,名为《十不如》,写尽民生怨怼。宋夏榷场关了这么多年,再加上穷兵黩武,如今西夏几乎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,说是民不聊生也不为过,朝廷众臣更是对那为‘雄主’有诸多质疑。若再不和议出个结果来,李元昊这个西夏主怕是再做不安稳。”

赵宗楠叫来倪四,要他将这首《十不如》誊抄一份,找个生面孔送往富府。

罗月止听此消息自是高兴,但琢磨半晌,微微眯起眼睛:“我之前就觉得,公爷消息未免太灵通了些。在京中也就算了,我前阵子南下之行,明明记得没跟你说过的事,再聊起来你却是知晓得一清二楚,这算是正常吗?如今西北的事,你竟然也这么快晓得了?”

赵宗楠很坦然地直视他,反将一军:“你在黄州新收了个年轻俊俏小徒弟,这事月止为何要瞒呢?若细究起来,兴许他还要管我叫声师叔呢,我总该送份礼物表示表示才好。”

罗月止心道:明明是你喜欢吃飞醋,现在倒数落起我来了。

他拉长声音:“避重就轻哦?”

赵宗楠挺无辜地看着他:“我虽出不得京,却还能在外头置办产业吧?京外事知道的多些,亦非难事。”

产业?什么产业?

罗月止琢磨片刻,突然想起一件在南方的见闻,隐隐猜到些端倪。他试探着问:“你在京城开的这几家质库,都叫‘布泉质库’,对吧?”

赵宗楠:“是的。那又如何呢?”

看他这表情,罗月止心里就有了几分底气,嘴边带笑:“说起来,我在苏州曾见到一见质库名叫‘青蚨质库’,名字挺别致的,路过一眼便记住了。”

罗郎君谦虚好学地提问:“布泉者,钱也,青蚨者,亦为钱也,同样是质库,一南一北差了千里之远,起名却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书中记载青蚨此虫生于南海,更是暗合了位置。若以此理来论,开在北方的质库应当叫什么?”

赵宗楠笑起来:“同月止学的处事方法,北方边境民生淳朴,不好用坳口字,粗糙些更易得人心,便叫‘阿堵质库’。”

这便是承认了。

罗月止对他刮目相看。

好家伙,在他不知道的时候,这“大银行家”把业务都拓展到全国去了!

罗月止觉得敬佩,又觉得不是滋味,险些忍不住问一句“怎么都没跟我说过?”,但他自己也有瞒着不说的事,便怪不得人家,于是终于反省起来,想着要自己先更坦诚一些,今后才好要求他。

罗郎君颇受刺激。

他本以为他们两个人里,自己才是搞事业搞得更厉害的那一个。结果人家不声不响之间都在各地开启连锁金融机构了,这怎么得了?

人一旦被激起好胜心,工作效率便一日千里。

他本来就打算着扩展商业版图,如今蓄上了劲儿,登时大刀阔斧动作起来。

罗月止首先着手做的事,便是提高京畿运力,扩大新闻报纸在当地的影响范围。

经过上下努力,扩大规模,加大层层培训,几个月后,《开封日报》的报使团队焕然一新,覆盖京外三百里,甚至南至应天府、颖昌府,西至河南府都能读到当日的皇城报纸。

再往外,便不是提高单人脚力能达到的层次了。

罗月止与钱员外另添合作,借钱员外的水上商路,叫《妆品月刊》与《杂文时报》顺着运河南下,广泛传播开来。

一段时间后,他更是将阿虎与何人厚派遣出去,叫他们带着一众刻坊好手,南下苏州置办产业,在苏州开起罗氏书坊分社,就地印刷新刊,控制经营成本,辐射整个淮河以南的时刊市场。

不日之后,连远在淮南的便宜徒弟宋时丰给罗月止写信,都说起了罗家的刊物。他说如今黄州的女子都在看《妆品月刊》,追随风尚。

书信言道:“受到大相国寺感召,承天寺也开始做安养院了。经费有限,老师所赠的羊毛毡制法颇为有用,黄州娘子从《妆品月刊》上读到了文章,皆对此羊毛小物颇有兴趣,甚至亲手毡制绒莲,协助承天寺出售于市井,以成善事。”

宋时丰对罗月止这位老师态度很是虔诚,书信当真是用铅笔写的,字迹写到信末颇有些抖动,但仍旧尽力保持规整清秀。

“弟子谨遵老师教诲,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广告,效果颇佳,如今信心充裕,打算筹钱办理一家自己的广告坊。钱财紧俏,弟子想在一家名叫青蚨质库的铺子签‘创业投资’,说可以将两成股做抵押,条款如下。老师见多识广,烦请您帮我看看,这契子能不能签。弟子不胜感激。”

罗月止眼见“青蚨质库”四个字,又读完那白送钱似的契子,颇有些羞愧,还有什么可说的,回信道:“签吧,这是你师叔的见面礼。”

“师叔?”宋时丰读完回信很迷茫,拿着信去问老师的好友王主簿。“师父不就是当世广告第一人?我还有师叔呢?”

王仲辅听懂了,拍拍他肩膀:“叫吧,叫这一声师叔不亏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