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商者重利,而为官者重名,开创活版印刷兴许不符合商贾追求的利益最大化,却扎扎实实是个不小的政绩。
罗月止借由活字与国子监同气连枝,今后的好处只会取之不竭。
罗月止有心帮她,便立地开起了传授经验的道场,将自己做事前的规划思路一点点讲给她听。
寻常闺阁女儿,不过学些记账管账的本领,论起商务经营之道来,那真真是干净透亮的白纸一张。
在罗月止事无巨细的教导之下,蒲梦菱才意识到她之前在磁州哪叫做生意,实则是小孩子的玩笑。
若真想挣钱,便该像这位罗郎君似的,运筹帷幄,将所有事都考虑周全,织出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,一颗铜板都休想漏了过去。
蒲梦菱就如同一只刚刚开用的狼毫笔陷进了墨水池,咕嘟咕嘟吸起满腹的墨汁子,悄然无息之间打通了任督二脉,往奇异的方向偏转而去。
在场两个不负责任的男人,却谁都没能意识到。
阿虎不多时便带着一沓纸张过来复命,擦擦额头上的汗珠子,咧着嘴直笑:“少东家,真是快!”
罗月止直想笑骂一句你说谁快呢。当着女儿家的面却不好吐槽。
他接过那一沓新鲜出炉的纸张,分给了赵宗楠和蒲梦菱一起看。
书坊此番试印的是《论语·学而》。
选这篇文章试印,是有些特殊考虑的。
一方面,读书识字的人对此篇文章最为熟悉,能验证出最快的检字速度来;另一方面,《学而》这篇共四百多个字,却到了足足二十九个“子”字,最能测试出单字多次重复的情况下,活字块是否足够循环使用。
“这篇文章他们都背过,检字的速度快极了,排完一整篇字,不过喝口茶的功夫。”阿虎笑得合不拢嘴,这才领悟到罗月止坚持做活字的缘由,“若叫雕版师傅囫囵个去刻,最快也得刻上一整天呢!”
胶泥字不比整块木雕,吃墨的力度轻些,伙计们如今掌握不好分寸,字迹稍显浅淡,但整体而言,是整齐堪看的。
作为第一次试印,已是足以振奋人心的成功。
蒲梦菱此番沉浸式体验书坊掌柜的视角,喜上眉梢,脸颊泛起桃花红,瞧着比罗月止都兴奋。
罗月止笑着拍拍阿虎的手臂:“做得好!今晚请来加班的兄弟们好好吃一顿酒,少东家来请客。”
阿虎朗声应下,转身去通知大家好消息。
“今日同郎君来这一趟所增长的见识,比我在后院里深居十年加起来都要多。”蒲梦菱顿生感慨,轻声道,“我被父母送上京来,原以为更是重重困锁不得喘息,却没想到遇见了罗郎君,方觉天地阔大。人说祸兮福所依,果真是金玉之言。”
“蒲娘子谬赞。”罗月止道,“若不是蒲娘子能凭借才学将《妆品月刊》支撑起来,我也不会下定决心做这样的尝试。”
这话是很顺耳的,蒲梦菱听得整个人都轻飘飘,当夜入寝的时候都还在偷偷傻笑。
“小黛。”蒲梦菱轻声叫侍女的名字,“出来一趟我更是觉得,怎么都比困在家里要好。”
小黛帮她解下床边的纱帐,同样轻声回答:“姑娘,祸从口出,在郇国公府上,可千万别再说这样的话了。”
“到头来……雕梁画栋的国公府,反倒不如书坊里自在。”蒲梦菱轻轻拽住小黛的衣袖,“小黛,你觉得罗郎君是个怎么样的人?”
小黛想了想:“不知道该怎么说,只觉得和寻常衙内官人们都不太一样。”
“我也觉得。”蒲梦菱微微发怔,“看着他,就觉得和旁人都不太一样,温和,聪明,做事样样妥帖……”
屋里头只留了盏小灯,昏暗的灯火透过薄纱,映照着蒲梦菱那双漂亮的桃花眼,与赵宗楠足有八分相像。
小黛依稀觉出些难言的苗头来,又一次轻声提醒她:“姑娘快些歇息吧,莫要再胡思乱想了。”
作者有话要说:
一些补充资料:
[1]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版》是如今了解活字印刷的重要文献,文章对毕昇胶泥活字印刷的操作方法、特点、活字去向都阐述清楚了。
毕昇未将活版推广出去便遗憾离开人世,他的亲族将胶泥印章保存起来,并没有继承他的遗志将活字发扬光大,属实是一个历史遗憾。
[2]说起北宋时期没有大范围使用活字印刷的原因,文中提到了两个,第一个是造价高,各项成本高昂,商刻掌柜并没有足够的驱动力去更新活字技术;第二是技术尚且不够成熟,仍需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锤炼和进步,寻找更合适的的材质和检字法。
除此之外,其实还有一个非常“北宋”的原因,就是士大夫阶层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。
手抄书和雕版书籍的字体都是可以变动的,这本书是颜体,下一本书可以是柳体,具有审美意义,哪本好看买哪本。
但活字印刷的字体是固定的,在读书人看来不!好!看!就是个弟中弟,抬走下一个吧。
[3]活字印刷在很长时间内打不过雕版印刷,一个最核心的原因,就是当时人对“即时信息”没有追求,对印刷效率也没有那么大的追求。
活字印刷只有和新闻、报刊、杂志等追求实效的刊物联系起来时,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。
这也是为什么阿止一直都没有做技术革新,只有创办《妆品月刊》之后,才开始下定决心投资活字。效率高有效率高的玩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