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,一晃而过。
1950年,8月1日。
杨旭终于完成了一个大工程。
综合炉窑完成了四个,能烧玻璃,能烧焦炭,能烧木炭,能烧制瓷器。
剩下最难的一环,就是高炉,能炼制高性能钢铁。
其他都还好说。
但现在,他必须要停下建设步伐了。
主要是蔬菜种植已经到了关键时刻,必须要大量的补光灯。
之前的小苗,只需要轮流晒晒太阳就可以,以后可不行了。
别说山洞口没有那么多的地方,就算有,每天搬动200多个种植箱,也是个大麻烦。
没错,如今,山洞里的种植箱,已经达到了235个。
种植了12种蔬菜,和2种水果。
水果是后面杨旭想到的,属于浆果类,有草莓,蓝莓。
杨旭现在有两个选择。
1,就是出去找材料,把玻璃给炼制出来,然后打造出聚光折射矩阵,把山洞外的光线,给引入山洞,给植物补充光能。
2,前往军火库,寻找发电机,电线,电灯,一类的东西,然后在山洞搭建补光体系。
先来说说第一个。
虽然他有大师级的技能,炼制玻璃并不难,加上有综合性炉窑,但问题是,材料不好找。
人们都以为玻璃的原材料是沙子。
实际上,这是很错误的观念,普通的石英沙子,即使能炼制出玻璃,也是那种质量很差的垃圾,就像彩琉璃一样,根本做不出透明度极高的镜面。
好的玻璃,必须要用高质量的石英砂,纯碱,和石灰,等等。
反正是很复杂的。
即使杨旭不用制造太好的质量,减去一些材料,起码高纯度石英砂是必须的。
而他之前也花费了一天时间,在燕山周围勘察。
发现30公里半径内,只有一处石英砂,可能其他地方还有,但以他现在的探测设备而言,发现不了的。
再说了,那些隐藏在地下的矿物,也不适合他。
就两个人,怎么挖掘出来啊。
而那处被发现的石英砂,虽然质量还可以,但却处于半山腰,采掘难度是很大的。
靠人力,那是想都别想。
危险性太大。
所以,这个方案只能放弃。
而第二个,却很简单。
全程不到50公里,当天就能到,第二天就能回。
不光能拿到大量的军火,急需的发电设备,电灯电线,还可以得到炸药。
而有了炸药,就能采石英砂矿。
如此一来,两个方案就能同时进行。
但又有问题出现了。
杨旭自己一个人去军火库,多少有点不方便,倒不是干不了,而是太繁琐。
想想看,12头骡子,能拖运5000斤的物资。
让他一个人在军火库整理,装卸,那得多麻烦,一天肯定是干不完的。
而且,很多东西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用,拆卸起来都是麻烦,搬动装箱很繁琐。
那都是军用设备。
而要是带着王平,那就事半功倍。
不光是搭把手的问题,而是直接省了一大半的功夫。
很多东西不用杨旭去说,他都知道怎么处理,怎么装卸,哪些是好东西,需要优先搬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