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朝臣也不主动奏事,就站在那里等着皇上开口,有些朝臣低着头,用心观察金砖的缝隙,会不会有什么东西爬出来。
良久之后,光绪开口说话了:“众卿可有事奏报?”
袁世凯犹豫了一下,走出班列,躬身说道:“臣,袁世凯有事奏报。”
“讲”光绪很干脆,一副自信满满地样子。
“目前,北洋六镇总兵力共计万人,每一镇辖万人,每镇辖两协,每协辖两标,每标辖三营,这样一个镇直接指挥个营,相比以前的编制要进步许多,但是和东北禁卫军万人的标准师相比,还略显不足。额……”说到这里,袁世凯觉得很有必要解释一下:“臣,指的是人数上略显不足,武器配置,不敢与东北禁卫军相提并论。”
光绪并不插言,他在等着袁世凯的下文。他没想到,袁世凯的奏报是关于北洋军的,这正合他意,所以他很有耐心地听着。
“这两天,东北禁卫军在奉天,与日军激烈交火,昨天还消灭了日军的骑兵第一旅团,击毙中将旅团长。”语声微顿,袁世凯继续说道:“臣在想,如果是我北洋军与日军对战,能否保持不败?”顿了顿,袁世凯自己直接给出答案:“不能,我们甚至连一天都无法坚持。”
光绪虽然没有去看过北洋常备军,但他相信,北洋常备军绝不是日军的对手。
“所以,臣,想扩军,再增加两镇,总兵力增加到o万人。”袁世凯直接说出了结论。
“准了”袁世凯的话音刚落,光绪直接同意了。
袁世凯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,谢主隆恩就更没想起来,他愣在那里,不知说什么好。
“袁中堂,您该谢恩了。”太监元福提醒袁世凯。
袁世凯瞬间反应过来,如梦初醒,慌忙躬身,谢主隆恩。
光绪饶有兴趣地看了袁世凯一会儿,他想起了当年袁世凯背叛他,在兵变的前夜,向慈禧太后告密的事情。中南海瀛台的幽禁时光,是他此生都无法忘记的。光绪的目光,看得袁世凯浑身毛,陛下为什么这样看着我,是我哪里做的不对吗?。
“从光绪二十一年,你在小站练兵,到现在有十年了吧!”光绪终于开口说话了。
“回陛下,有十年了。”袁世凯小心地回答。
“北洋常备军能有今天的规模,袁卿劳苦功高啊!”光绪夸奖道。
“都是太后和陛下的恩典,臣,只是听命行事,不敢居功。”袁世凯连忙说道。
“袁卿不必过谦,这个功劳,袁卿当得。”光绪肯定地说道:“有功则赏,朝廷法度本该如此。”
“谢主隆恩,臣,愿为大清江山社稷,鞠躬尽瘁,以报太后和陛下厚爱之恩。”袁世凯恳切地说道。
光绪轻轻点头,很满意袁世凯的奏对。
“袁世凯”光绪突然严肃地说道。
“臣在”袁世凯立即回应。
“着,袁世凯升任内阁总理大臣,直接对朕负责,除军事以外,总理包括外交在内的一切事务。”
“臣……谢主隆恩。”袁世凯立即惶恐地跪在地上,磕头谢恩,但内心深处,却无比沉重,因为他失去了呕心沥血十年的北洋军权。
众臣皆惊,陛下真是太狠了,再次亲政第一日,就夺了袁世凯的军权。十年前袁世凯做了什么,大家都有所了解,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,这不,刚好十年,刚好不晚。天道好轮回,苍天饶过谁。
“王士珍、徐世昌、段祺瑞、冯国璋”光绪继续点了四人的名字。
“臣在”四人同时回应,心中一片悲苦。
“着,王士珍……”
“着,徐世昌……”
“着,段祺瑞……”
“着,冯国璋……”
袁世凯、王士珍、徐世昌、段祺瑞、冯国璋,五个人都升官了,都是位极人臣的大官,特别是袁世凯,直升总理大臣,也算走到了人臣巅峰了。但是,有一点,五个人都被剥离出了北洋系,没有他们五人,特别是没有袁世凯的北洋,还是北洋吗?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今后,北洋常备军,何去何从?光绪当然不需要他们再操心。